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光干涉研究团组成功研制出四孔径斐索型光干涉望远镜原型机,并于2024年底首次在可见光波段实现了对多颗恒星的观测,这一成果标志着上海天文台在高分辨率天文成像技术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 该望远镜原型机采用了Y-4阵列构型的创新设计方案,相较于国外传统的三孔...
2025-09-042025年6月16日至19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主办的天文光干涉技术研讨会在上海成功举行。来自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云南天文台、新疆天文台、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上海技术物理所,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研究所、航...
2025-09-042022年9月26日晚(厄瓜多尔当地时间上午),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与厄瓜多尔北方科技大学举行科学合作谅解备忘录线上签约仪式。出席此次签约仪式的人员包括两家单位的领导和相关领域科研人员。Miguel Naranjo Toro校长和沈志强台长分别代表两家单位在备忘录上签字。 此次双方合作内容涉及近...
2022-09-302022年9月27日上午7时14分左右,NASA成功实施DART任务(全称为Double Asteroid Redirection Test,双小行星撞击转向试验),利用一颗轨道航天器对双小行星系统Didymos(编号65803)的卫星Dimorphos实施动能撞击,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尝试通过动能撞击的方式改变一颗近地小行星的运行轨道。双小行星...
2022-09-30中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CSST)正在征集第二批科学课题,为了使拟申请课题能更好地发挥CSST的观测能力,力争在CSST发射后第一时间获得重大成果,CSST长三角地区科学中心于2022年4月26日召开拟申请第二批科学课题的交流会。依据疫情防控要求,本次会议采取线上方式举行,参会人员超过100人。会议邀...
2022-09-30上海天文台坚持疫情防控和科研生产两手抓,在认真落实上级和当地疫情防控举措的前提下,围绕“抓基础、强攻关”的总体目标和要求,全台百余位科研人员坚守在科研一线,加快推进“十四五”规划各项任务。 疫情期间,上海天文台“地球2.0”项目组战略性地调整了推进计划。 在硬件方面,项...
2022-09-30在晴朗天气的日落时分,我们可以在太阳方向向上延伸的天空中找到一些大致呈三角形的微弱光芒,这就是黄道光。黄道光是因为行星际尘埃对太阳光的散射而在黄道面上形成的微弱光锥。通常认为,行星际尘埃粒子是小行星被碰撞后或彗星瓦解后的产物。那么,太阳系外宜居行星所在的恒星系统中,是否也存...
2022-09-302021年11月11日,空间卫星背景型号项目“地球2.0(ET)”课题首次科学与系统需求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徐家汇园区召开。上海天文台“地球2.0”课题牵头人葛健教授、科学顾问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武延庆教授、团队核心成员张辉研究员,以及来自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上海技物所、西安光机...
2022-09-30为促进长三角地区天文学工作者更好地利用中国空间站巡天望远镜(CSST)开展研究,同时也为准备下一轮CSST科学课题的遴选,CSST长三角地区科学中心于2021年11月12日召开2021年度学术交流会。依据疫情防控要求,本次会议采取线下和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举行,共50余位专家学者分别在上海天文台、紫金山天...
2022-09-302021年7月18日下午2点,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制的可切换式双焦点1米望远镜(简称DOT望远镜)在上海天文馆的望舒天文台首次面向公众开放。区别于单一观测功能的传统科普望远镜,上海天文台科研团队研制的1米天文望远镜创新性地在利用一个机架及一个主镜的情况下开展了多种观测功能,并在国内首...
2022-09-30Speaker:张紫阳
Time:2021年11月22日
Location:上海天文大厦三楼报告厅
Speaker:Dr. Steve B.
Time:2022年6月15日
Location:上海
Speaker:张兰强教授
Time:2022年2月21日
Location:上海天⽂⼤厦三楼报告厅
Speaker:Jie Yu
Time:2023年4月11日
Location:Lecture Hall,3rd room